西安本土HR软件现状分析,西安HR软件开发还需努力,
作者已在HR软件开发领域工作了16年。回顾经验,感觉HR软件开发与其他类型的软件开发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多难点和特殊性的,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从本人的经验来看,西安本土的HR软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事管理,第二个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第三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管理。
在过去的几年里,不少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都开始了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但实践中却碰到不少困难,一些HR软件开发项目经常以失败告终。目标定得过高,追求一步到位,没有开发出或找到合适的软件。还有一些单位,采取让各个部门自己提需求的方式汇总软件需求,然后按照这些需求去寻找软件或委托开发,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每一个部门都提出许多个性化需求,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一定要趁这次机会把需求提全,把什么工作都计算机化,以后自己就轻松了。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在现阶段就达到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假设有10个人的人力资源部门恐怕就要裁掉8个人了,因为都计算机化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通过这些年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我们认为,人力资源信息化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先打基础,后谈应用。具体实施可分为以下三步:
一、提高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行政事务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薪酬福利管理。这几部分工作占用管理者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因此,人力资源信息化首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二、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将相关的工作职能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且能将经过优化后的流程体现在系统中。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成本评估、人力资源战略决策。
上面这三个步骤可谓环环相扣,如果第一步还没有实施好,就去做第二步、第三步,打个比喻:就像没有打地基就直接盖三层楼一样。事实上,如果一个单位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还没有网络化,还处在单机操作阶段,那么距第二个步骤“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就比较远了,招聘、绩效、培训都是网络环境下的流程管理,要求使用人员必须熟悉网络下的应用,前提是本单位已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了良好的人事、薪资数据库并应用良好。
立项开发,波折颇多,最终没能使用上软件。据我们了解,一些较大的单位很容易选择自行组织开发HR软件。他们往往认为:自行开发软件成本低,上级单位一次开发,基层单位可以多次利用,还可以满足自己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但实践证明,自行开发的软件往往难以成功。为什么呢?
一、从DOS时代进入Windows时代,再到Java时代,技术日趋复杂,竞争加剧,客户对软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二、软件开发人员往往因为经验所限,不能够完全领会用户提出的需求要点,比如工资上有一个“级别滚动”的概念,对于没有一定人事业务基础的软件工程师,理解起来需要时间。如果再要求他们开发的软件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在项目接到手后,软件公司考虑的往往不是如何将软件开发得尽善尽美,而是考虑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按功能要求实现就行,至于操作是否容易就是一个弹性的概念了,用户说操作复杂,软件公司说挺简单的,难以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最后,往往是用户陷入被动局面,进退两难。而商品化软件则不同,因其自身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因此所有的创作人员时刻都在想着怎样把自己的软件做得尽善尽美,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这是内在动因,而项目开发则缺乏这种动因。
四、对于项目开发的软件,一旦交付使用后,用户提出的优化修改建议和进一步需求对软件公司来说就是负担,如果一定要改动软件,客户往往还要追加一笔不菲的费用。而商品化软件则能够不断听取用户的优化建议,对软件进行维护升级,从而更贴近用户的需求,用户的批评和建议往往是一个产品开发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西安本土人力资源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作为西安软件公司,必须时刻关注用户需求,关注用户满意度,关注用户的投入与产出,也就是产品能够给客户带来多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用户喜欢用、爱用的软件。我相信,终会有一天,本土优秀的HR软件会在西安这块土壤上遍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