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司法实践的4大难点
虽然法律已经明文规定了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罪这一刑事罪名,但是侵犯软件著作权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实践问题,针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盗版状况进行严格打击,并在法律层面构建严密的打击体系,这是促使软件企业健康发展的大环境。笔者结合常见的软件著作权侵权诉讼经验,认为目前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打击的难点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著作权侵权司法实践问题一:认识存在偏差。
司法机关对于的行为的严重性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更大的注意力放在有重大社会反响的刑事案件上,尤其放在传统的严重侵犯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案件上,对于软件著作权侵权这样的所谓“文明犯罪”就不那么关注了。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软件著作权侵权在司法实践中打击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今年在深圳地区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罪案件已经被归类到了治安案件,可见其中端倪。
2、软件著作权侵权司法实践问题二:刑侦手段滞后。
由于计算机软件自身的技术性特征,给软件盗版犯罪的侦破带来了很大困难,这是软件著作权侵权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法律经济学中的将犯罪率取决于风险和收益的“威慑假说”,遭受拘捕、判罪和处罚的概率的增加和刑罚严厉程度的提高,会对可能犯罪的人具有威慑效应,阻止其实施犯罪行为。而案件的低侦破率意味着盗版者受到刑罚惩罚的概率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软件著作权侵权的犯罪成本,使得刑罚功能无法充分实现,而对软件著作权侵权刑事制裁的缺位,也正是公众对软件盗版犯罪认知程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3、软件著作权侵权司法实践问题三:机构分工不明确。
目前我国版权保护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司法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和自发形成的行业性社团组织,享有软件著作权的企业或个人在发现软件盗版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寻求救济。对于软件著作权侵权而言,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其侦查、起诉和审判分别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负责,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存在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除去本文曾经提到的认识领域以及立法方面的原因,机构分工不明确、移送程序不完善也是软件著作权侵权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4、软件著作权侵权司法实践问题四: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
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根本目的在于对软件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如果版权人自身没有从诸多救济途径中真正获取利益,那么这样的救济就不可能发挥好的作用。实践中,由于我国缺乏针对软件盗版犯罪特点的相应刑事法律手段、程序,比如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公安立案要求的证明标准、侵权扣押程序等,致使版权人往往无法挽回因盗版软件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这就导致本来对于打击软件著作权侵权有很大作用的软件著作权侵权,在司法实践中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由于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上述4个问题,导致软件著作权人在运用软件著作权侵权保护合法权益时,遇到很大的困难,使得公安机关在打击盗版侵权时,没有充分发挥软件著作权侵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