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软件开发团队必备的6项基本素养
要开发出好的软件,一定还有许多的门道有待揭示,比如,要注意细节的处理,要符合人体工学原理,要融入人文关怀,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便一一阐述。相信有志于此道的朋友们,会和我一道,共同研究、探索的。
我认识一些端软件开发饭碗的朋友,也乐于与其交流。说实话,他们都是十分聪明、十分敬业的英雄好汉。其中不乏成熟者,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面对客户的批评和指责,他们能够耐住性子,不急于辩解。有时候,即使明知道客户的意见是片面的,他们也乐于洗耳恭听,不轻易打断。他们知道,即使在客户片面的意见里也有金子。打断、辩解,也许金子就没有了。如果实在需要解释,他们会选择放在最后,比如第二天,他们会主动打过电话来。而在这段时间里,他已经多多少少地从客户的意见里,了解到一些新的情况,或者吸取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条:打造爱写软件的团队
有什么力量,可以支撑一个人,在孤寂与困难丛生的软件开发道路上执著前行呢?以我的观察,就是从内心深处,喜欢干这个事情。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喜欢,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对于一个软件公司而言,要想打造好的软件,必须率先网罗这样的一批软件开发人员,打造一个爱写软件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最好要有若干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人士。记得微软就曾专门招聘过一位很会做菜、但对电脑和软件不大在行的女士,她的工作就是“找茬”。也难怪我在用OFFICE软件写东西时,如果突发奇想,总是一试就有,好像人家的OFFICE软件是专门为我这种不太老实的冒失鬼预备的。微软OFFICE这些方便而有趣的暗道机关,兴许就是借这位女士那双生活的慧眼,挑剔、打磨出来的。而真正好用的软件,就像人文关怀一样,总是在细微之处见精神,让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并在这种陶醉之中,暗暗地认同了它们。
第二条:尽量多去体验“生活”
与文学创作相仿,软件开发也需要“生活”的底子,需要“体验生活”。同样是体验“生活”。不同的软件公司做派不同,结果迥异。有些软件公司是接了一个活儿,派上仨俩人,揣上本和笔,到客户那里,走马观花一两趟,就美其名曰:“摸过需求”了。
还有更牛的,类似的形式都懒得去走,就信心满满地跟客户说,你这点业务,我们早就做过N多遍了,你们怎么进货、怎么加工、怎么检测、怎么下单、怎么出库、怎么回款,都在我们软件工程师的脑子里。甚至会打开笔记本电脑,给客户看DEMO、说名词、谈理念、授业解惑当先生了。
这就难怪,有那么多的IT项目会流产,有那么多的软件咋看都是“半吊子”。都是这种要命的“摸需求”给“摸出来”的。
体验生活需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什么心态是健康的呢?处子之心。就是在进人家门之前,不抱任何成见,将头脑中有关这个行业、这个客户的业务与经验,全部“清零”。从客户的每个岗位、每项业务入手,虚心学习、认真收集有关材料,做好相关记载。
“摸需求”需要选好点,需要多次反复。如果条件允许,甚至要派员深入到客户那里去,与其同吃、同住、同劳动。如果选点不慎,就会摸来许多似是而非甚至是负面的东西,照此开发设计的软件产品,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误了客户的大事。
“摸需求”需要选好时。有时候,朝九晚五式的摸需求,摸来的,只是皮毛,真正的硬通货,往往是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笔者所在行业,为数众多的IT企业在设计建设视频系统时,没有考虑到客户员工会在晚上值机看监控,结果,设计的系统看了就让人闹心,客户员工不爱看,投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开发人员认识到客户员工长时间夜间工作的特点,在设计时,多加关照,开发的软件和产品就会是另一副样子。第三条:交几个过硬的“朋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话真的不假。现如今,应用软件行业细分渐成时尚,相当比例的行业软件提供商,专司某个行业,大搞纵向开掘。这为积累行业经验、精确把握客户需求、开发好软件创造了条件,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至于企业,即使是某一行业的企业,也会有诸多的不同。眼下,中国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在内,不像西方发达国家,规范化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差异,增加了软件研发人员摸需求、搞开发的难度与风险。一个软件研发团队再善于学习,再善解人意,再会摸需求,也会有隔靴搔痒之感,也会有摸不清门道的情况。
要解决这个难题,一个现实的办法就是:在摸需求的时候,在工作过程中,边摸需求,边“摸人头”。尽量在客户的每个岗位、每项业务,都找到几个“明白人”,尽量把人家的尊姓大名、联系方式登记在册,想方设法跟人家“套词”,跟人家交朋友,成“铁磁”。要尽全力,将这些朋友凝聚成软件公司的一个不在编的“研发顾问团队”。现在有个名词叫“外脑”,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个研发顾问团队的重要性。
要尽可能地与这些朋友保持持续性的接触和交往。因其不仅在摸需求、搞研发的前期、中期、后期有重要价值,在项目结束后,他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