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行业竞争加剧,警惕“软件园泡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软件园区总数超过200家。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软件园区的质量良莠不齐。如此多的软件园,难免出现恶性竞争,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很多专家提出警告,要警惕“软件园泡沫”。
竞争难免产生优胜劣汰,如何整合当地的资源,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就成为软件园不可回避的命题。
“西安、成都、重庆、武汉这4个内陆城市软件园现在的竞争确实比较激烈。这4个城市都属于二线城市,共同的优势是成本低,而且都有着人才的优势,高校相对比较集中。在这里面,西安就得选择自己的定位。西安最大的优势是文化,人比较朴实、比较安静,适合做研发创新。”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主任王自更接受采访时说,西安希望把软件园所在的高新区打造成除兵马俑外的另外一张城市名片。
而在成都,西安弈聪认为,从软件园的规模、运作的时间到进驻园区的数量等方面,成都天府软件园在4城市中的综合能力是最强的。而随着腾讯、阿里巴巴、诺基亚、SAP、DHL等企业的进驻,成都天府软件园也有打造综合软件园的趋势。
作为中部的代表,武汉光谷软件园也深知自己的资源与大连不同,与成都、重庆、西安也有差异。“大连对日本有地理优势,有很多日语的人才,主要是对日外包。武汉没有这些优势,主要是对欧美的外包。武汉的信息产业基础跟北京和上海又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定位是交付中心和企业共享业务的中心,如呼叫中心、运营中心等。”武汉光谷软件园总经理于世平说。
“全国各地软件园的发展,必然要形成几个梯队,这才能形成良性竞争。”高炜指出,各个区域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在不同的梯队找准位置。“只要具备自身特色,就都有发展的机会。”
尽管100%的软件园负责人都认为,软件园将从“圈地、招商、拼优惠”的1.0时代向以服务为主的2.0时代前进,但在采访中,我们仍然发现,迫于收益压力或发展阶段限制,大多数软件园最主要的任务仍是招商。也就是说,我国的软件园能真正达到2.0的并不多,大多仍然分布在1.2、1.3、1.5、1.7……的区间内。
正如某软件园负责人所说,软件园的1.0时代是企业聚集过程,这就如同做生意一般,是无法跨越的原始累积阶段。“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缩短1.0时代,向2.0靠拢。”
那么,向2.0靠拢需要什么呢?我想,效率是个关键词。
何谓效率?《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如果转换为经济学的概念,效率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把投入转换成预期的产出。
而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在接受我们采访的10多家软件园区中,也有些软件园以领导出差等理由一再推迟采访;某园区管委会的相关人员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满口答应后跟上一句:“这个,不急。”这里无意指责。但相比之下,另一些规模相似的软件园却能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给出确定的答复。
也许,媒体采访对软件园来说,并非软件园招商的主旋律。但如果“这个,不急”,“那个,也不急”,恐怕现在被优惠政策吸引而来的企业,也无法长久维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