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生产信息化调查及解决方案
近几年,水泥价格逐年小幅攀升,整个行业实现扭亏,行业整体运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一些大型水泥企业的规模优势已经逐步显现。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实施,未来20 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而水泥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础原材料,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水泥生产企业必将大显身手。
但是,目前水泥行业盈利的增长仍主要依靠产量的增长,我国水泥行业正面临着结构性调整,涉及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其中管理结构调整主要是以管理信息化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水泥企业适应快变的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挖掘利润源泉,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产业调整亟需突破管理瓶颈
十五期间,《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两项政策的出台,规范并提高了水泥行业准入的门槛,缓解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水泥行业得到了良性发展的环境。
另外,国家发改委也对水泥行业清理善后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水泥行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支持大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在资源有保证的地区建设日产4000 吨及以上新型干法熟料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不鼓励日产2000 吨以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坚决遏制落后工艺的水泥项目建设。
在如此的外部环境下,水泥行业企业正在进行新一轮企业并购与技术升级。其中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主要围绕在生产线的技改与管理信息化方面,着重提升以下管理内容:生产线技术改造以及生产设备的升级;销售区域拓展与销售物流管理的优化;原辅材料(特别是石灰石、熟料)来源的拓展与采购控制;生产设备的日常运行与保养维护、监控管理;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与信息化集成应用;跨部门、跨地区网络构建与协同化办公。
采访中,江苏省金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云表示,水泥生产企业的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结构比较简单,物料数量和层次较少,设计极少变更。少数原材料可以生产出多种产品,产品结构往往呈倒锥形,由大宗原材料、石灰石、生料、熟料等组成。
二、工艺流程采用专用设备或装置,流程和能力都相对固定,工段间连续且能力匹配性强,在最高和最低日产量间波动。
三、产出品可能随原料和工艺参数变化,需要按成分、质量等级分类,进出料都是连续的。连续性流程生产中,特别强调均衡生产,生产线一般不停。行业特性也带来了水泥企业管理的一系列难题。
水泥行业销售环节的显著特征是销售模式灵活、结算方式多变,且每种结算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现款结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进行水泥款(包括运输款)控制以及未提水泥统计,避免出现超款发放水泥的情况,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产流失。赊销结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与客户共同承担风险,赊销方式的价格策略多种多样,比如随行就市、分期结算等。赊销结算模式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进行销售价格管理以及如何根据价格策略有效控制客户应收管理,预防坏账产生。
水泥行业对化验质检数据管理有较高要求,并且需通过监控水泥生产过程的质量数据进行生产配方的调度。质检过程管理涉及控制组、分析组、物理组三个专业,产品覆盖大宗原材料、生料、熟料、水泥等。水泥行业特别强调成品水泥(或熟料)出厂检验的管理,需要形成3 天、28 天质保书,并能实现依据质保书进行质量追踪分析。这些需求要求整个质量管理过程必须与生产业务紧密集成,实现质量源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这种质量系统与生产系统高度集成模式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
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需求,绝大部分水泥企业同时存在多个管理系统,如称重系统、DCS 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多系统独立运行的状况给企业带来明显的信息孤岛现象,数据的共享、统计、传递、分析比较困难,后期系统的维护、扩展、集成应用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概括起来,水泥行业企业存在的一系列的业务管理难点可以归结为:其一、新型干法生产线日生产量大,厂内物流尤其是采购、销售物流流量大,每天都要进出大量的运输车辆,物流过程涉及企业门卫、磅房、采购、销售、仓储、化验等多个部门,管理复杂,漏洞较多;其二、水泥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水泥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但在手工管理条件下做到精确质量管理十分困难;其三、水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大量计量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DCS、磅房、人工抄表等各环节,不能有效集成,不能被企业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其四、水泥生产企业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企业实现稳产、高质的重要保证,设备管理要求高且管理难度大;其五、物流管理一直是水泥行业企业的管理重点。水泥具备包装和散装两种形态,“包装”产品以袋为计量单位,数量上要求精确控制,而“散装”产品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数量上只要求模糊控制。”赵云补充说,“信息化已经成了水泥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必然之选